返回ChemicalBook首页>CAS数据库列表>3234-61-5

3234-61-5

中文名称 噻菌铜
英文名称 Thiodiazole copper
CAS 3234-61-5
分子式 C3H2CuN2S
分子量 161.672
MOL 文件 3234-61-5.mol
3234-61-5 结构式 3234-61-5 结构式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噻菌铜
COPPER THIODIAZOLE 噻菌铜
英文别名
Thiodiazole copper
所属类别
化学农药原药:农药杀菌剂

应用领域

用途1
属高效、低毒、安全的噻唑类有机酮杀菌剂,具有内吸杀菌和治疗保护作用,对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具有特效

常见问题列表

概述
噻菌铜,化学名称为2-氨基- 5-巯基- 1,3,4-噻二唑铜,商品名称为“龙克菌”;是由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研制合成的有机铜广谱杀菌剂,兼具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且其治疗作用的效果大于保护作用,是防治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新一代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对各种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广泛用于20余种作物、60多种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其中,主要防治对象包括: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基腐病、柑橘溃疡病、袖溃疡病、黄瓜角斑病、棉花角斑病、大蒜叶枯病、甜瓜角斑病、白菜软腐病、柑橘疮痴病、袖疮痴病、香蕉 叶斑病、西瓜枯萎病、龙眼 叶斑病、花生叶斑病、葡萄黑痘病、果树轮纹病、炭疽病等;此外,还可以补充微量元素铜,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维持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理化性质
原药为黄绿色粉末结晶,比重为 1.94,熔点 300 ℃,微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制剂产品为黄绿色粘稠液体, 比重为 1.16-1.25, 细度为 4-8um,PH 值为 5.5-8.5,悬浮率 90%以上 ,热贮 54±2 ℃及 0 ℃以下贮存稳定,遇强碱分解,在酸性下稳定。
有关噻菌铜的概述、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应用等是由Chemicalbook的丁红编辑整理。(2015-11-16)
作用机理
唾菌铜的结构是由两个基团组成。
一是噬哩基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抑制力差,但在植物体内却是高效的治疗剂。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可使细菌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死亡。在植株中的其他两种导管 ( 螺纹导管和环导管 ) 中的部分细菌受到药剂 的影 响,细胞并不分裂,病情暂被抑制住,但细菌实未死亡,待10d左右,药剂的残效期过去后,细菌又重新繁殖,病情又重新开始发展。
二是铜离子,具有既杀细菌又杀真菌的作用。药剂中的铜离子 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H+,K+等 ) 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从而杀死病菌;部分铜离子渗透进人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
总之,在两个基团的共 同作用 下,杀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防治对象更广泛,持效时间更长。
噻菌铜
图1为噻菌铜
毒性
急性毒性:原药对大鼠经口急性毒性雌鼠LD50为2150mg/kg,原药对雌雄大鼠急性经皮LD50均大于2000mg/kg; 20% 制剂对大鼠经口急性 LD50大于5050mg/kg,20%制剂对大鼠经皮急性LD50大于2150mg/kg ;原药在各试验剂量下,无致生殖细胞突变作用;Ames试验,唾菌铜原药的致突变作用为阴性;原药在试验所用剂量下,无致微核作用;亚慢性经口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20.16mg/( kg·天 ) ;原药对皮肤无刺激性,对眼属轻 度刺激;20% 制剂对皮肤、对眼均属轻度刺激;20% 龙克菌悬浮剂对皮肤属弱致敏物。
应用
可广泛用于 20 余种作物、60 多种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主要防治对象有:
(1)细菌性病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基腐病、柑桔溃疡病、柚溃疡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角斑病、大蒜叶枯病、甜瓜角斑病、白菜软腐病、花生青枯病、烟草野火病、烟草青枯病、魔芋软腐病、生姜姜瘟病、辣椒青枯病、花卉苗木细菌性病害、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等。
(2)真菌性病害 柑桔疮痂病、柚疮痂病、香蕉叶斑病、西瓜枯萎病、龙眼叶斑病、花生枯萎病、葡萄黑痘病、苹果轮纹病、梨树炭疽病、番茄枯萎病、芝麻枯萎病等。
施用方法
(1)喷雾:①用500倍液,防止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并可兼治辣椒炭疽病。②用600倍液,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花椰菜、甘蓝、萝卜等)的细菌性病害。③用800倍液,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
(2)灌根:①用500倍液,对植株基部喷雾,防治洋葱的软腐病。②用600倍液,在发病初期及时拔去病株,并在病穴及四周喷浇、或对发病部位喷雾,防治大白菜软腐病。③用600倍液灌根,每株次灌药液250毫升,防治番茄、辣椒、茄子等的青枯病。
(3)土壤处理:用1000~1100倍液淋浇土壤,防治土传病害。
注意事项
(1)宜在发病初期用药(喷雾或灌根),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2)喷雾时,宜将叶面喷湿;灌根时,最好在距离根10~15厘米周围挖一个小坑灌药液,防止药液流失。
"3234-61-5" 相关产品信息
593-50-0 100646-51-3 119446-68-3 79319-85-0 1344-73-6 6046-93-1 57966-95-7 188425-85-6 7778-77-0 25606-41-1 682-91-7 3347-22-6 20427-59-2 67747-09-5 148-79-8 69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