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脂肪酶的缺乏

2022/11/28 11:01:23

脂蛋白脂肪酶缺乏是遗传性脂蛋白代谢障碍引起的综合征,又名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高脂蛋白血症I型、Burger-Gruz综合征等。它是由食物中脂肪触发的,因遗传性脂蛋白缺乏所引起的高乳糜微粒症,伴甘油三酯增高的脂蛋白沉积于内脏和皮肤,为常染色体遗传。发病率约1/100万。

脂蛋白脂肪酶的性状图

临床症状

1、以发疹型黄瘤最为典型,多见于臀部、大腿、手臂、背部和面部,也可侵及口腔粘膜;

2、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可能是由肝脏包膜紧张、肝脾肿大和胰腺炎所致;

3、眼底检查提示视网膜呈脂血症表现;

4、血清中甘油三酯、乳糜微粒升高,肝脂蛋白酶缺如或减少,apoA低于正常。

发病机制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是甘油三酯(TG)降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FFA)反应的限速酶,与机体的脂质代谢及肥胖与否密切相关,LPL是TG降解的限速酶,它参加各种脂蛋白的代谢并对其进行调控,使血浆中富含脂质的脂蛋白降解。LPL主要在脏器实质细胞中合成,然后在毛细血管内皮主要作用于血浆中富含TG的脂蛋白,如乳糜微粒(CM)、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但LPL需与载脂蛋白II结合后才发挥其脂解活性。LPL的缺陷或活性降低均可导致血浆CM和VLDL的降解障碍,引起血浆TG及VLDL的升高,临床症状表明,I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浆LPL活性不及正常1/10。LPL活性的改变,也将影响肝脏胆固醇的代谢,从而进一步影响胆汁中胆固醇及胆汁酸含量。

在外源性脂质转运途径中,LPL水解CM中的TG,使其逐渐变小并最终转化为富含胆固醇酯及apoE等的CM残粒,肝脏通过apoE受体途径将残粒摄取,其胆固醇则以非酯化的形式排入胆汁或用于胆汁酸的合成。在内源性脂质转运途径中,当食物中胆固醇充足时,肝脏利用CM残粒中胆固醇合成VLDL。当VLDL分泌进入血液后,从高密度脂蛋白(HDL)获得apoCÊ并激活LPL,后者使其TG逐步水解,转变为中密度脂蛋白(IDL),大部分IDL通过肝细胞膜的apoE受体途径被肝脏摄取,另外一部分IDL则在LPL的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LDL。

人类LPL基因位于第8号染色体短臂8p22,长约30kb,由10个外显子及9个内含子构成,外显子1~9的长度为105~276bp,外显子10的长度为1986 bp;当LPL基因外显子4~6突变或缺失,常引起LPL的活性降低或消失,导致血浆TG极度升高,致使CM及VLDL内核中的TG不能水解或水解减少,引起血TG极度升高,形成高脂血症。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327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脂蛋白脂肪酶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