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生素——甲磺酸培氟沙星

2024/3/19 9:27:15 作者:风华

概述

甲磺酸培氟沙星,商品名培福,是一种化学式为C18H24FN3O6S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全合成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1]。该物质现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主要用作喹诺酮类抗菌药,为医保类处方药,可治疗由培氟沙星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妇科、生殖系统感染,腹部和肝、胆系统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皮肤感染,败血症和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甲磺酸培氟沙星.png

甲磺酸培氟沙星的性状为白色至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密度约为1.32g/cm3,它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二氯甲烷中极微溶解。有关于该物质的药物制剂有甲磺酸培氟沙星片、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甲磺酸培氟沙星胶囊等。

合成

以1-乙基-6-氟-7-氯-1,4-二氢-4-氧代喹啉-3-羧酸为原料,经甲哌嗪化,甲磺酸成盐可合成得甲磺酸培氟沙星,总收率为82.6%[2]。

鉴别

取甲磺酸培氟沙星约30mg,加氢氧化钠0.2g,加水数滴,溶解后置酒精灯上小火蒸干至炭化,加水数滴与 2mol/L盐酸溶液3~4mL,缓缓加热,产生二氧化硫气体,能使湿润的碘酸钾淀粉试纸(取滤纸条浸入含有5%碘酸钾溶液与淀 粉指示液的等体积混合液中湿透后,取出干燥,即得)显蓝色。

有关研究

研究人员采用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荧光法测得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形成了一种类型的复合物,结合常数为1.7 ×105 L·mol-1,有1.05个平均结合位点。微量热法测得该药物-蛋白结合过程中焓变为1.03 kJ·mol-1,熵变为101.28 J·K-1·mol-1,反应为熵驱动。研究人员还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模式。计算表明,甲磺酸培氟沙星可结合在人血清白蛋白的两个药物结合位点,疏水作用即熵效应在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中起重要作用,预测的结合自由能和实验值基本一致[3]。

分析测定

实验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培氟沙星片中药物及有关物质[4]。

方法:色谱柱为C18柱(150 mm×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2.70 g/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与6.18 g/L硼酸溶液的混合溶液(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准确调pH至8.30)-硫二甘醇(30:70:0.2),检测波长为273 nm。

结果:甲磺酸培氟沙星在17.18~85.9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其平均回收率为99.50%,99.71%,99.62%。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989 ng和0.08517 ng,与杂质及喹诺酮类同系物能有效分离。

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甲磺酸培氟沙星片中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刘璐芬.甲磺酸培氟沙星与复方丹参存在配伍禁忌[J].南方护理学报, 2001, 8(6):1.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1.06.035.

[2]何秉忠,朱圣东.甲磺酸培氟沙星合成工艺改进[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1, 000(003):41-41.DOI:10.3969/j.issn.1672-5425.2001.03.019.

[3]马国正,谭非,蒋勇军,等.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模式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 2005, 21(2):123-127.DOI:10.3866/PKU.WHXB20050203.

[4]李绪伦,李霞,曾杰,等.HPLC法测定甲磺酸培氟沙星片含量及有关物质[J].儿科药学杂志, 2009, 15(3):3.DOI:CNKI:SUN:EKYX.0.2009-03-022.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62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甲磺酸培氟沙星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