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油微胶囊化的关键是艾蒿油的乳化。

2018/3/28 10:18:39

【概述】

艾蒿油是从艾蒿的叶茎中提取的挥发性物质,所含生理活性成分种类较多,含有许多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学物质,均有广谱抗菌的作用,其特有的香味还具有许多医疗保健效果,符合人们绿色消费的观念,但是其挥发性强,耐光性、耐热性、耐酸碱性差,限制了应用领域。

【简介】

艾蒿又名“艾”或叫“野艾”,属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在40-150 厘米左右。全株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茎直立,密被灰白色绵毛。叶互生,基部叶开花后枯死;中部叶多变化,羽状深裂至中裂,裂片 2-3 对,裂片广被针形,边缘有尖裂或锯齿,叶面有白色小腺点,背面有灰白色绒毛;茎上部叶少分裂或全裂。头状花序果成总状花序,花为紫红色。有瘦果,呈长圆形。艾蒿主要生长在潮湿地区,喜欢肥沃的土壤,分布于边沟、田埂、草地和大部分丘陵地带,从全国范围看,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地区均有分布。艾蒿油的主要组分及药理作用表:

【药效】

临床和动物实验都证明艾蒿油主组分挥发油具有明显的平端、镇咳、祛痰及消炎作用,但因其主要组分挥发不稳定,直接应用药效并不理想。采用复凝聚法以高分子物质包覆艾蒿油制备微胶囊,不但可以限度的保持艾蒿油原有的性能和生物活性,而且便于加工、贮藏和运输,提高药效,扩大使用范围。此外,将其应用于纺织后整理可以使整理过的织物获得抗菌保健功能。

【乳化】

艾蒿油微胶囊化的关键是艾蒿油的乳化。艾蒿油组分多且复杂,难溶于水,用一般方法不能使其很好的分散在水溶液中,只能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把大的、单一的油相乳化成大量的细小微滴。由于乳化剂形成的表面保护膜具有一定的界面张力,会抑制艾蒿油的进一步分裂或粘连,从而使艾蒿油微滴成为不连续相稳定地分散在溶液中,待溶液中的连续相壳聚糖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静电结合沉析出来时,恰好落在艾蒿油的周围形成微胶囊,由此可以改善艾蒿油的利用性能,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耐用性。若艾蒿油不进行乳化,则其在水溶液中以油滴形式存在,彼此之间集结成片状,而且不稳定,无法将其包覆住,因此艾蒿油的乳化对能否制备出微胶囊、制出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形状、分布均匀性、微胶囊的稳定性及其缓释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胶囊】

利用明胶和阿拉伯胶作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方法包裹艾蒿油可以制备得到形态规整,外观成球形,有较好的均一性且具有抗菌活性的微胶囊。在制备的过程中,体系明胶与阿拉伯胶的质量比,凝聚时的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的凝聚及形态有重要影响,明胶与阿拉伯胶的质量比应选择 1:2 ~ 1:1,搅拌速度为 300 r/min。气-质色谱图表明包埋前后艾蒿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相差不大,包埋并没有影响艾蒿油的组成。制备的艾蒿油微胶囊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黄曲霉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高为 99% 。与艾蒿油相比,制备的微胶囊具有更好的抗菌持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芳,王全杰,肖振峰.艾蒿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抗菌性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2,22(02):39-46.

[2]王全杰,朱先义,来佑磊,王猛.艾蒿油微胶囊的研制[J].中国皮革,2007(23):4-7.

[3]邱白玉,黄玲.稳定艾蒿油乳液的研究与制备[J].染整技术,2006(02):29-32+54.

[4]邱白玉,黄玲.艾蒿油乳液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06):84-87+100.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70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艾蒿油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